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
——在苏州大学2013年学生标兵宣讲团报告会上的讲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医学部2010级放射医学专业核医学班的朱琳。很高兴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我过去三年来的经历。
首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当中是否有人献过血,或者愿意以后参加无偿献血?你们当中是否有人对血站和献血心存疑虑?是否还有同学对这些不太了解?
简单介绍一下,献血是直接将我们体内的血液抽出,而献血小板需要将分离抽取出血小板的血液再重新输回体内,最后采集到的是单纯的血小板。血小板捐献不是以容量,而是以血小板个数为单位来统计的,一般是1单位、1.5单位、2单位。2010年以前,国家为了鼓励成分血捐献,规定1单位血小板的捐献量等同于800毫升全血。从2011年起,随着成分血概念的普及,国家将规定数据改为200毫升。当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因某些疾病降至很低时,病人的生命便受到死亡的威胁。和输血一样,只有及时补充血小板,才有机会挽回他们的生命。在2012年7月以前,血小板捐献规定捐献者每28天可捐献一次,每年不超过十二次,因此在这之前,除了寒假回家,我基本是每月到血站捐献一次1单位的血小板。之后,国家将血小板捐献政策改为每两周可以捐献一次,我便坚持每个月至少捐献一次血小板,每次捐献2个单位。从2010年9月至今,我已无偿捐献血小板39次,共56单位,拥有了六本献血证。
缘起
清楚地记得,2010年9月,我也和大家一样,是个刚走进苏州大学的大一新生。那时的我只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五年医学时光,对于脱离父母的怀抱,自己把握人生道路充满了兴奋。学医本不是我最喜欢的方向,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学了就要学好。最初的我对医学的理解来自于书本上复杂繁多的组织结构,还有实验室和伦理馆里浸没在福尔马林中冰冷的标本。没过多久,宿舍楼下一张寻求血小板的求助海报吸引了我的目光。求助者是一位苏大的老师,她的伯父病重,亲属朋友都献出了血小板却依旧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她求助于我们医学部红十字会,希望有学生能够帮帮他们。我通过红十字会的学姐和那位老师取得了联系,并为她的伯父签了血小板互助单,第一次无偿捐献了血小板。签下互助单,就意味着我献的血将一对一捐助给互助对象。对我来说这和无偿献血的过程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受助的病人而言,他们可以优先得到用血。在和那位老师的接触中我感觉到,仅仅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就能带给他们如此大的宽慰,能够减轻病人和家属的痛苦与不安。那位老师非常感激我。她先是塞给我钱作为打车的费用,被我拒绝了。之后她又专门找到我,送给我几包零食,不等我拒绝就离开了。我能感受到她想要表达感激的执着,但于我而言不过是在血站的采血机上躺了一个小时,实在谈不上尽了多少力。从那以后,我开始喜欢上帮别人签互助单,也会拉上同学一起献血。我帮助过的人,有为年轻的儿子熬尽心血满头白发的母亲,有为朋友四处奔走尽心尽力的学姐。我经常见到一些人等在血站门口,询问每一个进门的人是否能帮忙捐献血小板,他们或是处于崩溃边缘呆呆念叨的妻子,或是面色灰暗眼神中满是渴求的母亲。或许是因为医学生的敏感,又或许是因为常能直面人的脆弱和悲苦,我对医学的理解掺杂进了各种情感,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变得鲜活,对人们身体与心理上的痛苦也更能感同身受。随着和病人家属接触的增加,我逐渐感受到:对普通人来说,无偿献血似乎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很多人也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献血。但是在那些我们看不到的病房里,躺着的病人和身边的家属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救命血。因为血液短缺久久等不到救助的那份悲痛和焦急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体会的。当我看到年迈的他们为了自己生病的丈夫或妻子,甚至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得到救命血而四处奔波、恳求有人能帮他们时,我常常想着,自己的父母会不会有一天也面临这种困境。每每想到这里,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多为那些病人和家属做点事,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二时,我成为了医学部红十字会成分血部门副部长,逐渐和血站领导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随着对血小板的捐献、分配和使用一步步的深入了解,我明白了签互助单的弊端和无偿献血的意义所在,即让病人尽最大可能地享受公平的用血条件。互助单的签署本是为了病人能在亲戚、朋友、同事献血后优先用到血,但有些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通过做中间人,联系需要用血者出钱买血,给无偿献血者额外报酬,自己从中获利,是倒卖血液的“黄牛”。所以在互助时一定要避免被“血头”利用,原则上,不是熟悉的人不要参加互助,能参加无偿献血就是对需求者的帮助。从此,我不但自己坚持无偿捐献血小板,也努力向同学朋友宣传无偿献血。从为签下的第一份血小板互助单献血,到单纯为献血而献血,接着鼓励带动同学朋友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我见到了太多病人家属的辛酸、痛苦、无助。他们渴求希望的眼神,正是我坚持献血的动力;他们得到血源供应保证后的欣慰,正是我坚持献血的目的。
一路走来
2011至2012年,在担任成分血部门副部长期间,我组织了多起献血工作宣传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血站,动员有意愿的同学参加无偿献血。我被血站领导聘任为“苏州市成分血俱乐部独墅湖地区执行长助理”,因为宣传献血工作表现突出,多次被血站领导赞扬。在医学部团委和血站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医学部红十字会举办了“献血之星交流会”,宣传苏州市献血之星们的事迹,就相关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同学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12年7月,医学部红十字会开始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往年“急救普及百姓家”这一惯例,我又安排了一项“参观血站”活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血站,了解献血。在活动期间,我作为大学生献血积极分子接受了《扬子晚报》、《姑苏日报》等多家报社的采访和报道,为宣传无偿献血贡献了一份微薄的力量。
2013年6月,为了庆祝第十个世界献血日,提高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鼓励更多人自愿、定期地参加无偿献血,苏州市献血领导小组、市红十字会决定对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的爱心市民进行表彰。因为我对无偿献血的坚持和献血宣传工作的积极努力,荣获了苏州市区“大学生十佳献血之星”称号,和其他献血之星一起得到多家电视台、报社的采访,表彰信息登上了《苏州日报》。同时,我作为执行长助理,接受了苏州电视台“健康黄丝带”节目记者采访,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向大家宣传无偿献血,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件虽然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救人一命的光荣行列中。
另一扇窗
刚刚讲了许多献血的事,不仅是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献血,勇敢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更期盼能够提醒刚刚踏上新旅程的你们:生命的礼物,不是血液本身,而是你们心中的善良和感恩所带给别人的希望。
一年年走来,我也成为了大四学姐。该做到的事情、该肩负的责任,我都在努力承担着,很少让别人失望。都说上帝关上你身后的门,会再为你开一扇窗。我希望你们在将来可能遇到的困境中,与其依靠机遇,不妨为自己打开一扇不会关闭的窗。在大学的几年里你们会看到,有人为了学习和荣誉心无旁骛;有人沉湎于玩乐和恋爱不能自拔;有人在划定的轨道上越走越远;有人通过思考衡量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些都无可非议。但我希望你们记得:第一名只有一个,受苦才能证明活着。只要拥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就一定不会孤单。
这样,当你们为荣耀和信念所累时,还有一个休憩的港湾;当你们困溺于挫折和恐惧时,还有一份安慰证明自己的价值;当你们自以为可以高傲地俯视周围时,还有许多感动提醒着要时刻坚守自我。
同学们,当你们不顾风雨兼程奔向远方之时,别忘了身后的父母,别忘了身边的伙伴,也别忘了在力所能及之时伸手帮别人一把,哪怕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