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内省、争奉献
在苏州大学2013年学生标兵宣讲团报告会上的讲演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医学部2007级临床七年制专业的学生丁庆伟,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也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生活。
首先,在这里跟大家谈一下我对“学习科研”的理解。在座的各位同学既然能考上苏州大学,那么在学知识方面肯定都有一定的经验,甚至秘诀。经过老师的教导,大家几年后多少会对科研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所以,如果仅仅将它等同于学知识,做实验,那我今天就没有必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了。我总结自己这五年的大学生活,将“学习科研”定义为:学知识悟人生,苦钻研求创新,常内省争奉献。前两者顾名思义,大家都能明白,后者是我自身内心的收获。
学知识悟人生
关于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我很想给大家详细的建议,但是鉴于各专业不同的要求,我不能误导其他专业的同学,只能以医学为模板,提提个人的见解。
(先做一个现场调研)大学的学习几乎是从零起步的,所以不管你之前的基础是否牢靠,兴趣是否与专业符合,只要能从现在开始培养兴趣,努力学习,就完全能赶上甚至超越别人。拿我自己举例,我们2007年高考是3+2模式,意味着有许多课程是不要学习的。我选择的是物化专业,生物学仅仅停留在小学自然课的水平上,很不幸我又选择了一门与生物学有紧密联系的专业——临床医学。刚入校时,和我有相同经历的同学都很紧张,经常会找班主任提出自己的担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发现我们的忧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考虑的很周到了:第一学年没有安排专业课,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弥补自己的不足。另外,老师传授专业知识时也大多会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总能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耐心的讲解。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不输在起跑线上。
那么,怎样才能领先于他人呢?首先,勤奋努力是我们都知晓的秘诀,不过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尝试每天多自习一个小时,一个月后你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日积月累就是你超越他人的原动力。
对新生朋友,在这里我有一点特别的建议——多泡图书馆。当然,泡图书馆不一定就是为了看书,你需要体会的是一种氛围,一种自我探索的氛围。另外,就算看书也不一定看专业书,小说,漫画,人物传记,地理杂志,奇谈轶闻……一切的一切,只要你有兴趣一定不要放过,你需要充实的是你的眼界。我个人一直偏爱于人物传记,读过白居易、李自成、周恩来、陈毅、鲁迅、季羡林、海鸣威、居里夫人等古今中外不少名人的传记。大学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大学一年级在其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面对一个与义务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模式,面对来自各方的诱惑,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从不同的人物传记中,我可以看到体会到一个个浓缩的人生。他们成功抑或失败的经历使我初步了解什么是对与错,什么事业值得终身去追求。
苦钻研求创新
2008年6月,我申报了学校的“莙政学者”科研项目。我自认为是十拿九稳的事,班主任谢芳老师也告诉我各项条件都达到了,可最终却落选了,学部评委老师给了我一个解释:科研经验不够。当时我不以为然,只以为那是老师的一个托辞,赌气两天没有去上课。我在意的东西不多,可一旦在意了就很难改变。好在上天让我在正确的时间,遇上了正确的人。这个情况被谢老师得知后,她没有埋怨过我一句,只是耐心的陪我聊天。不聊学习,不聊困惑,只谈快乐的时光,幸福的家庭。我一生中遇到过不少让我感动,让我感激的老师,可谢老师是第一个在学习之外给我鼓励以及指导的。接着年级主任陆艳老师也从多方面给我分析提出不少宝贵意见。她们在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用最恰当的方法,既让我走出了阴霾,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接着,我在学长学姐的建议下,主动联系上我们生物化学系的主任吴士良教授,提出了自己想接触科研的想法。吴老师是位很平易近人的老师,他没有就我当时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作出过多的评论,而是将我推荐给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徐岚老师。这两位老师在我的科研之路上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充分的指导。
那时我还在大一,刚刚提到,我还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课程。两位老师也是因人施教,让我先跟着研究生师兄后面观摩,从最基本的洗瓶子开始,再到简单的培养细胞。我是当时实验室里唯一一位做错事不会被两位老师责怪的学生,师兄师姐也对我倍加关照。当然,人不能总在呵护中成长,很快机会就来了。2009年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在即,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在实验室近半年的所见所闻写成一份申报材料提交上去。喜讯传来,我已经通过学部的初选,被提名为“国家级课题”。当时,国家级课题名额有5个,却有7个提名,很不幸我是第7名,三天之后进行专家筛选。经过第一次申报“莙政学者”的失败,我对天上掉下的这块随时可能失去的馅饼倍加珍惜,那三天没日没夜的准备,请师兄师姐帮忙提意见。两位老师很心疼,一再强调重在参与,可我的倔脾气不容许我放弃。
专家提问时,最后一个关于“实验可行性”的问题将我难住了,下面计时的老师也提醒时间快到了,那时我很慌张。这时离我最近的教务处龚处长轻声安慰了一句:别紧张,慢慢想。同时示意计时老师稍等片刻。当时,那种感动让我迸发出一阵冲动,我郑重的语气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将在结题报告会上以成果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我也忘了是怎么走回座位的,只依稀听到几句讲得不错。很快结果公布了,前6名有两位降级到省级课题了。而我第一次有了自己主持的课题,有了与全校其他顶尖学生竞争的筹码。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的身影在实验室,教室,宿舍之间穿梭。感谢那段日子里一直陪伴我成长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们。
紧接着我又成功申报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并顺利将两个课题结题。在这期间,我以并列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文一篇,并获得过苏州大学“挑战杯”二等奖。当然,这些并不是我们课题组的目标。现在,我们一篇SCI文章已经被录取,一项专利已经成功审批,正着手准备参加下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希望能一直笑到最后。
常内省争奉献
以上两个部分陈述了我在大学中的部分经历,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内心的收获。
大家会发现我的语速是特别慢的,而且咬字发音不是很清楚。很难想象我是怎样去参加新生辩论赛的,不急死队友,也笑死对手,可偏偏我还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场辩论赛赢了,但我明白我的缺点是我们队的软肋,很容易想象下一场我就是对方攻击的主要对象。私下里我就偷偷的练习提快语速,第二场辩赛我的语速稍稍提快了,可经常辞不达意,甚至不知所云。好在那场,我们的二辩发挥出色,艰难的赢得一场胜利。之后,我一直苦恼怎样改变现状,突然一个想法蹦进我的脑海:语速慢,何不加快自己的思维,用简短精炼的话,表达丰富的含义。之后的一场场胜利,让我找回自信。只有不断内省正视自己不足的人,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调整。而调整自己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的过程。
“学以致用”,学是过程,用才是目的,而“奉献”则是运用所学的最好机会。
其实不管学习科研,自强自立,实践创新以及志愿服务标兵都离不开“奉献”两字,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志愿服务标兵的奉献是用自己宝贵的时间,用不平凡的追求将阳光撒向各地;实践创新标兵的奉献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掩盖自己成长的艰辛,给大家带去无限欢乐;自强自立标兵的奉献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所有类似经历者,只要努力你也能知道;学习科研标兵的奉献是让大家明白学以致用,科技是为人类更美好的生活服务的。
大学前两个暑期,在紧张的课题研究结束后,我利用有限的时间为家乡孩子无偿补习功课。在自己曾经读书的简陋教室中,在斑驳的黑板上体会启蒙老师们的艰辛与幸福。在具备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后的第三年暑期,在医改的形势下,我从韩国暑期交流回来后,将筹备了两年的实践在家乡实施开展。酷暑阻挡不了我的热诚,乡亲们的欢笑成了我的动力。经过一个月艰苦的调查,完成了关于江苏省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实践报告,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在校期间,只要我有机会总是劝导大家进行无偿献血,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粉碎献血有害身体健康的谣言。五年里,我已经累计献全血9次(法律规定两次献全血至少间隔6个月),献血小板3次,为苏州市的“血荒”做出自己贡献。
请不要将奉献等同于无偿付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自身的成长就是我们收获的最大回报。
衷心的希望同学们在享受大学生活的同时,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耐心以及感恩之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