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坚守绵延大爱,薪火相传使命在肩

——缅怀张寿华老师

发布时间:2024-01-08浏览次数:138

当寒风瑟瑟席卷下片片深红的枫叶,东吴门在秋风里迎来了一位故人,他便是苏州大学退休老教师,亦为人们所熟知的“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的儿子张雷。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张雷追随父亲的脚步也参与到了苏州大学社会帮困助学活动中,苏州大学正式为其颁发了证书。当接过“沉甸甸”的证书时,张雷眼含热泪,想起了父亲即将辞世时紧紧握住自己的手,句句叮嘱,深感自己接过的不只是一张证书,更有其背后传递的期许和责任。

张雷的父亲张寿华,是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一名退休教师,但更为人们所知的称号是“助学红娘”。2023年9月14日21时40分,张寿华老师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6岁。他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身在校园,春风化雨数十年,对教育事业付出几多辛劳,和学生结下深厚感情,退休之后不离不弃又继续捐资助学之路,感化了学子,也感动了社会。从1996年秋天开始,经张寿华老师牵线搭桥构建的“一帮一”助学工程开展起来。22年来,在他的积极努力下,苏州大学有600多名同学得到了来自各界的资助,资助金额达500多万元。因此,张寿华老师在2018年荣获苏州市“最美老干部”荣誉称号,诸如此类的荣誉称号还有很多:“苏州市第十四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感动苏州十大新闻人物"、“苏州市十大老有所为之星”、“苏州市首届儿女心目中的好父亲”、“苏州慈善楷模”……他的事迹被《中国教育报》、《文汇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苏州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作为我的一种责任感——教书育人,学生有困难,学习上的困难我要帮忙,紧急上的困难我也可以帮”,张寿华老师的资助工作起念于1996年开学季大学校园门口的一幕:一位新生在与父亲告别时,坚持要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拿出一些给父亲当饭钱,而父亲则宁可饿着肚子赶火车,也要把身上仅有的钱都留给女儿。睹此一幕,张老师的心深深颤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自此张寿华老师便点燃了贫困助学的“长明灯”。除了拿出自己的工资接济交不起学费而又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他还发动社会力量,各处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贫困生捐资助学,为避开捐助人的工作时间,早晨上班前、节假日、逢年过节,都是张老师最忙碌的时候。即使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高血糖,医生劝张寿华多休息,但他却依然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2000年的五月份底,在前去见捐资人的路上,他高血压发作从车上栽下,跌断了3根肋骨和一根锁骨,钻心的疼痛让躺在病床上连翻身都需要家人帮忙。然而他却说:“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学生遇到困难,也是多么需要人来帮一帮。”联想到贫困生的窘境,心急如风的张寿华仅在家里休养了两个月,又徒步继续干起了助学工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耳闻目睹下张雷接过了父亲的事业参与到了助学活动中,正如父亲生前一样,坚持助学慈善活动,从退休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他在父亲逝世之前立下承诺誓要将助学工作坚持下去,将助学更作为一种家风的传承。父子俩的坚守,是一种爱心的接续,亦是大爱的绵延,他们以自身作为在广大学子心中立下了伟大的榜样形象,为每个听闻他们事迹的人心中撒下了一片片“爱”的绿荫,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在张寿华老师八十大寿前夕,苏州大学特地举办了“助学红娘”张寿华老师社会帮困助学活动二十周年座谈会,许多受助学生温情回忆了点点滴滴。“了解张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家里非常简朴,厨房就在阳台上,家中摆设也都是用了很久的老旧家具。” 医学院受助学生陈赟感动地说,除了给予经济资助,张寿华老师还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他会将多年积累的知识整理成资料发给我们,天冷了会亲自去为我们挑选寒衣,假期回家会叮嘱我们路上小心,在我们生日时还会请我们一起吃生日面……”。2003年入校,如今任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内感染与疾病控制处副处长(主持工作)的刘银梅曾受张寿华老师的资助,在听闻噩耗后,悲痛的同时坚定了延续爱心的信念,“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也会继续将这份爱心接力棒传承下去!”。在他患病卧床期间,有受助学生定时上门为他诊疗,伤口换药,细心叮嘱药物用量。

张寿华老师的奉献,不仅温暖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更感动了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们。作为张寿华贫困助学活动的坚实伙伴,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也将一如既往切实落实好“不让每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正如孙静老师在采访中所说,“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将以张老师为榜样,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心用情投入工作,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知心人和贴心人,凝心聚力,全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谨慎地确认受资助人名单,详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在资助的过程中引导教育学生感恩张寿华老师的资助善行,让学生不仅得到经济上的帮助,也让教育的雨露成功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受资助的每一个医学院学生心中感存着张寿华老师的大爱,将来也会把这份“爱”带着投身于救死扶伤的工作中,这每一次的挽救生命行为都是对于张寿华老师恩情的回馈,也是教育行为的真正意义所在。

“接过助学接力棒,甘当学子引路人”,在追悼会上,前来悼念并追送张寿华老师的人数不胜数,每朵洁白的菊花都诉诸了人们对于张寿华老师的感念与不舍。在沉痛肃穆的悼词里,我们追忆张寿华老师生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子们铭记张老师的恩情与关怀,将在未来投身于社会建设奉献回馈,仁爱济世,传递大爱;儿子张雷坚定助学信念,在未来的人生中擎起“助学”之火炬;苏州大学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则将延续张老师的深情厚意,继续前行。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生生不息,薪火相承。

医学院学生新闻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