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独墅湖波光潋滟,垂柳轻拂过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黛墙青瓦。3月26日下午,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这里展开。碎红纷飞间,“杏林风”七巧艺堂之“非遗润心·巧手剪春”主题活动以刀为笔,在朱红宣纸上勾勒出姑苏春韵。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剪(刻)纸项目保护单位创始人吴永林为学生们讲解苏州剪刻纸历史和部分代表作,《群鹿》踏青苔跃然纸上,《拙政园》月洞门内疏影横斜,引得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李琎阳惊叹:“原来手术刀追求精准,刻刀竟也讲究‘入纸三分’的力道!”

活动现场,一象文化品牌主理人、苏州剪(刻)纸青年艺术家倪婉文手持特制弧口刀,带学子解构苏州园林的美学基因,“花窗不是框景,是让时光驻留的取景器”。红纸碎屑如落英纷飞,一幅苏州园林的花窗奇石景跃然纸上。在倪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手中的红纸仿佛有了生命力,《园林中的假山逸趣》透过花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玲珑的假山石,《锦鱼跃龙门》跳跃着的姿态是寓意着同学们逢考必过。苏州的园林文化就这样刻在了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对大学生活的美好祝愿也刻在了每一名同学的心间。生物制药专业学生杜晓湄感慨:“看着自己亲手刻出的锦鱼,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指尖跃动,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刻刀划开纸页的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古籍修复师揭裱古卷的声音。”苏州医学院学生谢鹏鹏在创作手记中写道。这位总与显微镜为伴的医学生,此刻正用0.1毫米的刻刀雕琢《园林中的假山逸趣》:“原来柳叶刀与刻刀,都在修复生命的残缺之美。”

作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堪称中国文化的活化石。苏州剪刻纸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技艺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细秀雅、玲珑剔透的特征,风格鲜明、独具特色。郭沫若曾为南方剪纸做评语:“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杏林风”七巧艺堂专注于医学人文教育,引导医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涵养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学生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