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下午,由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苏州医学院、苏州医学院学生心理卫生协会承办的苏州大学第十七届大学生校园心理剧大赛初赛(独墅湖赛区)如期举行。曾任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美国心理剧、社会计量与团体心理治疗考委会认证心理剧导演、心理剧训练师王静老师、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日本冈山大学临床心理博士周宇老师、苏州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顾虑老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学工办叶文涛老师出席本次大赛。
来自13家学院的参赛队伍参加了独墅湖赛区的初赛,演员们通过精彩的演绎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一号队伍给我们带来《寻己之路》是少年的逐梦之旅,热爱绘画的少年遇到多重打击,幸而得到母亲和老师的支持,重新燃起梦想的火苗。二号参赛队伍的作品《共听雨,同见晴》讲述了一场对于“共情”探索,共情是温柔的,但也需要边界,唯有在自我关怀与关爱他人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生活的风雨后见到绚丽的彩虹。《遇见 自己》是三号队伍的作品,在毕业找工作的十字路口,挚友间的分歧如同迷雾,让彼此迷失,但争吵与沟通也是他们拨开迷雾、找回理解与包容的钥匙。四号队伍表演的《破茧·逐光》讲述了一段有关友情、亲情和师生情的温暖故事,他人的关爱是照亮前路的微光,而自我成长则是破茧而出、追逐光明的强大动力。五号作品是《消毒液与泡面艺术》,故事的开始就如一场青春实验,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混合,成长并非是沿着预设轨道前行,而是在与他人的碰撞中,打破自我的“壁垒”,拥抱生活的多元与未知,收获全新的乐趣与可能。


来自六号队伍的《Yes or Yes》聚焦于人际交往中的边界问题,勇敢说“不”并非冷漠,而是尊重自己、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七号作品《审判讨好者》以“内心法庭”审判的形式,深度剖析陶好的讨好型人格,从挣扎到觉醒,她的转变发人深省。九号队伍带来的《化蝶》深入探讨“微笑抑郁症”背后的真实自我,人前的微笑如同精致的面具,背后却是疲惫与压抑。矛盾显现,历经变故,“乖乖女”林小雨终于打破伪装,完成从“茧”到“蝶”的蜕变。《误差值18%:未完成的握手协议》由十号队伍呈现,18%的误差成为矛盾导火索,但经历挫折,接受“误差”,友谊和合作帮助实现和解与成长。

十号队伍的作品《拾年藏》以时间为线,编织梦想与成长的故事,激励逐梦者坚守内心的热爱,因为时间终会给予最好的答案。来自十一号队伍的《镜裂时分》以镜子破碎象征自我认知的崩塌,又以碎片映出多元的自己,告诉我们,接纳真实的自己,包括那些所谓的“缺陷”,才能让内心的花朵在裂缝中绽放。
《折蔓生新序》由十二号队伍带来,该剧目讲述感染HPV的小琳勇于发声自救的故事,旨在消除社会对HPV的偏见,展现女性互助成长的力量,传递积极预防的理念。十三号队伍的《生长纹》用“生长纹”寓意成长,让我们懂得生命的韧性就在于接纳真实,每一道“纹”都是成长的独特印记,林小棠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如同一场艰难的攀爬,屡屡受挫。而校园里那棵布满疤痕的梧桐树成为转折点,将不完美融入设计,她完成了心灵的转变。

13支队伍完成表演后,王静老师对本次比赛做出点评。她表扬了本次参赛作品丰富的题材以及新颖主题和形式,既有聚焦心理问题的剧本,也有关注到疾病的预防和科普的作品,更有部分作品落脚于家庭关系,给她带来了许多思考与感动。同时,她也鼓励同学们继续进行心理剧的创作,带来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为苏州大学校园心理剧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活力。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苏州大学第十七届校园心理剧大赛初赛(独墅湖赛区)圆满结束。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学生心理卫生协会
2025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