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筑杏林捧热血,静坐枯禅无怨悔
——缪竞诚教授访谈录
率性而为,一路随缘;情到深处,便是传奇。缪竞诚老师如同那岁月里的正德瓷,柔和而不娇媚,淳朴不失气韵,一丝不苟,在漫途风烟中潜心积淀自身的学识,于青春岁月里转身寂寞,润物无声。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做为苏州大学免疫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缪竞诚老师主要的社会兼职为基础医学系主任,医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与免疫、造血调控、肿瘤治疗。1978年苏州医学院医学系毕业,1987年苏州医学院基础部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199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地区肿瘤中心进行研究和访问学者。承担、参加国家级、省部级有关细胞因子、造血干细胞等免疫学相关科研课题多项,近二十年以第一作者或指导研究生或与他人合作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75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承担免疫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合作编写出版教材3部,并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二项,目前有二项省科委课题正在研究中。
每一段缘分,都有平仄
记者追根溯源,询问缪老师是如何获得这份工作的?现在的工作是否符合其毕业时的期盼职位的定位?以及其家人朋友这份工作是什么态度?
斜阳影里,缪老师神态安详:“当初的这份工作是国家分配的,说来我也是很幸运的,我是78年毕业的,我大学和你一样,学的是临床医学,但是后来发现对基础医学更感兴趣,与临床相比,我更愿意从事科研与教育工作。正好国家给我分配的也是这个工作,所以我现在的工作是完全符合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至于这份工作,当时我的家人和朋友都是很支持我的选择的,我之前是在无锡工作的,后来考研来到苏州,当时我的孩子才3岁,还很小,但是家人都支持我,尽管不能经常回家,他们还是让我一个人来到苏州。”
每一个故事,都有韵脚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因而记者也不禁好奇缪老师在工作中是否有过低谷期。老师笑的坦诚:“瓶颈期就是临床刚毕业那会儿,考研究生搞科研,没有基础,比较吃力,后来专业基础知识学完了之后,这个时期也就度过了。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工作方面都挺顺利。”
然而当被问及是否对这份工作产生过厌烦情绪时,老师的神情瞬时有些严肃:“没有,从来没有,可能别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时会厌烦,但我从来没有厌烦过,我就是喜欢这份工作。”
情到深处,必将孤独。然而,懂了,便也无悔。
说不尽的话
日光散尽,采访接近尾声。记者的问题也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您觉得您目前的工作对从业者有哪些要求?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您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重要性有多大?除专业知识外,您觉得从事目前工作还需具备哪些能力?您对目前的在校生,有什么建议与期盼吗?”
题量似乎有些大,老师思索良久,一一道来:“对从业者的要求,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另外,要对国内外的专业知识的发展充满兴趣,还要有敏锐的感觉,人家的新的研究成果出来了,不要视而不见,如果对别人的研究成果没兴趣,不管不问,时间长了,自己就慢慢游离到外面去了。我们要及时关注掌握这些变化,把它结合到我们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中去。还要手脑眼都得勤快,想而不干,不行;懒得去想,更不行;眼睛就是刚刚说的对新的研究成果要有敏锐的感觉。所以说,我觉得这几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对现在的工作的重要性是相当大的,因为大学作为职业专业化培训的第一步,大多数自己一辈子从事的职业都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尽管他有可能转行了,比如我,我以前是学临床的,但是我后来干的科研又跟临床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我的学生大多当了医生。所以说,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至于还需具备的能力,就应该是人际关系的相处,尤其在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更应该具备这个能力。我接触的学生大多用功努力,所以在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上我很放心。期盼嘛,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其他素质与能力,以后能够与病患亲切友好地相处。”
真水无香显精神
真水无香,至简至美,至静则智。至简之水无香而意蕴无穷,至简之人淡泊而超拔洒脱。缪竞诚老师便是这无香真水,有着疏疏朗朗的率性性情,清清凉凉的简单心境,因而对工作爱得干脆,将生活过得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