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医“四陈”大医精诚

发布时间:2014-05-09浏览次数:346

 

在苏州现代医学发展的近130年历史中,有四位大家可以说是对苏州临床医学格局的架构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巧合的是,这四位医界翘楚都姓陈,都是苏州医学院的老专家。半个多世纪以来,苏医“四陈”的精湛医术和大爱精神不仅成为苏州杏坛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在全国医卫界、教育界和患者心目中树立了苏州医生“大医精诚”的美好形象。
 
陈王善继:技高者贤,德善者王
 
(1911-2008),我国著名放射医学专家、一级教授、原苏州医学院院长,苏医附一院院长。
出生于上海邮电职员家庭的陈王善继,为了感谢外公的养育之恩而改姓“陈”为“陈王”。193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并于同年8月到苏州博习医院工作。此后6年,他先后在苏州、上海等地行医,并在抗战爆发后离沪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先后赴南昌、武汉、长沙等抗战第一线,积极抢救抗日救亡将士。抗战胜利后,经苏州博习医院资助,他于1947年1月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放射诊断班学习,一年半的苦学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新中国解放前夕,他应苏州博西医院之聘回国任内科和放射科主任,并于1949年1月起任苏州博习医院院长。值得一提的是,他用自己留学期间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资金购买了一台X光机和大量的X光教学片以及英文版医学书籍等带回苏州,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医院。他为医院的发展呕心沥血,尤其是在博习医院改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之后,他更是带领全体同仁奋发图强,相继创建了各个三级临床医疗专业和专业学科,医院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忘不了老院长的功勋, 2007年9月8日,在苏大附一院举行的“百年老院附属医院命名50周年庆典”大会上,陈王善继被授予该院历史上首个“杰出贡献奖”。
陈王善继的仁厚体现在他对患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品格上。解放初期,苏州一所私营石英厂的一些工人经他确诊为矽肺。但厂方极不负责,继续迫使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生产。陈王善继获悉后十分重视这一严重问题,向卫生局、卫生防疫站汇报后,组成调查组和矽肺诊断中心,对苏州市接触二氧化矽的厂矿进行深入调查,对工人进行体检并拍摄胸片,并支持直接向国务院反映情况,矽肺工人因此得到了国家特殊津贴和照顾,并逐步改善了有关厂矿的生产方法和环境。陈王善继大爱无疆的精神正是他能成为一代大医的根源所在。
 
陈悦书:智者悦书,仁者爱人
 
    (1918-1998),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我国血液病学奠基人之一,原苏医附一院内科主任。
    陈悦书出生于福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教师,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陈悦书从小就与书结缘,并成长为他父母为他取名时所期待的那样爱读书、善读书的才俊。1935年,陈悦书以全班总分第一和数学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按学校的惯例,他的名字被铭刻在该校的银杯上以作奖励。由于家境贫寒,本来可以凭优异成绩直升圣约翰大学的陈悦书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考入了由我国医学教育家颜福庆创办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当时学校实施英语教学,学习刻苦的陈悦书在这样的环境下英文水平迅速提高,为全班之首,为他今后阅读和翻译国外医学文献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受聘于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华山医院),从此开始了治病救人的生涯。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血液学专业在我国尚属空白,他从内科工作需要出发,在自学的基础上选择血液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走上了攻克血癌的漫漫征途。1949年,陈悦书在国内首先报道了一例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1953年,年仅35岁的陈悦书独自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血液学专著《临床血液学》,成为我国年轻血液学工作者的启蒙教材。1956年,他在上海中山医院创立了血液学研究室,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我国临床血液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
1958年,根据当时国内医疗卫生大局和国防科研的需要,陈悦书被调往苏州医学院。先后任苏医附一院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血液病临床和研究工作大有起色,在许多方面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白血病的诊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对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形态生物化学染色、超微结构、免疫标记和病理学组织化学染色方面的研究和观察,率先对国内尚未分类诊断的类型的白血病病例作了报告,提高了对白血病的诊断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白血病临床工作的开展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其科研成果《白血病的诊断》获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陈悦书也同样出色。1977年,他和同事们首先设计应用中西医结合的HOAP方案治疗急非淋白血病,取得82%的完全缓解率,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上至社会名流下至普通贫民患者的爱戴,被人们誉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全国各地患者纷纷慕名前来求医。“文革”中,许多人不顾他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下班后暗暗尾随,在他回家的路上请他看病。
他一生严格治学,淡薄名利,诲人不倦,深深影响了晚生后学的成长,培养了许多术有专攻的人才,其中工程院院士阮长耿就是他最杰出的学生之一,而他的儿子陈子兴也深受父亲的影响,子承父业,在白血病治疗和研究领域也已做出了不俗的业绩。
 
                 陈明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11-1997),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全国著名普外科专家,原苏医附一院外科主任。
    出生于苏州博习医院的陈明斋与苏州医学似乎有着天然的渊源。他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和东吴大学理学院医预科,并于1934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1939年,28岁的陈明斋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同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被协和医院聘任为住院医生。1941年 太平洋爆发后,协和医院被日寇侵占并解散,陈明斋告别同仁南下,受聘于苏州博习医院任外科医生。为了尽快掌握当时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他于1948年赴美深造,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纽约市立医院等各大医院学习,潜心研究普通外科,此后还受聘于威明顿市立医院任外科医生,事业蒸蒸日上。不久,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太平洋彼岸,他闻讯鹊起,归心似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购置了新式膀胱镜、手术器械和图书资料等,不顾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毅然于1950年8月绕道香港回国,任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投身于新中国的医学事业。
他急病人所急,想患者所想,为了方便病人夜间手术和急诊,他携家搬到医院宿舍,以便随叫随到。他的专家门诊病人大部分是远道而来的农民或是疑难病例的会诊,因此经常忙到12点钟都下不了班。有一次,一位直肠憩肉病病人经他肛门指检后,确诊为良性肿物,病人不放心,还要求作肠透或肠镜检查,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和颜悦色地反复讲清道理,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负担,真正体现了一个良医的高超技术和仁厚爱心。
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在困难时期,与陈王善继院长一起,让爱人退职回家,以减轻医院的负担。他高度关注苏州医学事业的发展,先后将个人珍藏的几千册中英文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期刊、书籍赠送给苏州市区医院和苏医附二院图书馆。他对外科学的挚爱还表现为他以81岁高龄主持《外科学简史》的编纂工作,该书共有96万字,其中三分之一章节,约40万字出自他的手笔,手稿重达几十公斤。1995年,他以84岁高龄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表现了一个医学大家对国家、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赤胆忠心。1997年9月1日,身体不适但仍坚持到12点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的陈明斋倒在了诊室门口……在晚期弥漫性肝癌夺取了他生命的前夕,他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并将大部分积蓄捐给了希望工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务民:务实求真、一心为民
 
1913—1996),国内著名儿科专家、全国先进生产者、原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创建人、院长。
陈务民生于苏州市,1930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获得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毕业,同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担任助教和住院医师。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苏州,受聘担任苏州市博习医院儿科主任。日寇占领苏州,博习医院被日寇接收,强烈的民族自尊使他愤而辞职,在家行医开业。1949年全国解放,他受协和医院聘请,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次年受博习医院邀请,回苏任儿科主任。1956年,博习医院改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务民担任副院长兼儿科主任。1958年,他创建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并任院长。1981年,他创立了江苏省第一个呼吸道病毒研究室。
陈务民在儿科学界有着较高的声望,他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数十年,对儿科临床、理论、教学方面经验丰富,对小儿营养学和呼吸病学方面的研究颇有造诣。他坚持学习中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和出血性小肠炎等小儿常见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用自己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挽救了数以千计病危儿童的生命。
1958年,他带领医疗队在苏南地区儿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首创应用锑剂治疗儿童血吸虫病重危病人2000多例,无一死亡,填补了当时国内空白,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血防工作者。他首创利用喘息穴奴佛卡因抢救一名呼吸心跳停止2分钟的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的婴儿获得成功,成为当时儿科届的佳话。从苏州走出去的我国著名航空影像测图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也是陈务民妙手回春的受益者。六、七岁的时候,张祖勋突然发起了高烧,父亲带着儿子跑遍了全城,但医生都无奈摇头。一名老中医对张父说,你儿子命大,刚好有一名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苏州,或许他可以救你儿子一命。张父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得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终于找到了这名来自协和医院的陈务民医生。经过陈务民的全力抢救,这名未来的院士终于从死神的魔爪中逃脱了。
    陈务民以自己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工作兢兢业业、不计个人私利的人格力量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优秀儿科医务人员,多次获评全国、省、部及苏州市的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