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铭,1924年生人,与其妻子王焕妞均为抗战胜利后复建的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的第一届毕业生,并在毕业后留校,分别任教生理学及医学微生物学,直至93年退休。数十载岁月相伴苏医,两位老人可谓是苏医成长当之无愧的见证者。苏医百年之际,笔者在苏州大学医学部退休教师程孝贤的指引下,寻访至两位老人家中,希望从二老口中得知更多有关苏医的历史资料。

在获悉笔者来意后,于志铭夫妇向笔者展示了一本珍贵的纪念刊,该纪念刊是由南通学院医科1952届(即抗战胜利后第一届)毕业生特别制作送给当时代院长张敬礼(南通学院创始人张謇之侄)的礼物。除了老师、同学们的独照外,许多当年的实验场景以及同学们外出的珍贵照片也都刊登其中。
王焕妞女士一边翻动这本纪念册,一边向笔者介绍着他们当年的老师,不管是提到院长张敬礼,还是副院长顾尔鈅,抑或其他的专业课教师,王女士在都会尊称先生,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在简要介绍了这本纪念册后,两位老人与记者谈起了当年在苏州医学院教书的情况。他们向笔者介绍到,当年医学院师资队伍与现在相比较为庞大,教师们既可专心教学,又可专心科研,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比例也远大于现在,教学模式与目前“精品教学”不尽相同。
当谈及研究生的培养时,于志铭先生流露出他的担心,他说,他从教多年,带出的研究生共有十一人,但除了目前任教苏大医学部的周希平先生外,都留在国外,这个问题让于先生有些许激动,考虑到先生的身体状况,笔者避开了这一话题。
于志铭夫妇致力医学研究多年,在教育科研方面都有一定建树,但采访过程中夫妇二人在这一方面始终没有提及,当记者想拍照时,王焕妞女士摆手道:“不要啦,不要啦,我们没有做过什么贡献,不好放上去的。”直到记者说明,只会将照片存档,她才勉强同意。
考虑到两位老人家的年纪,笔者不便过久打扰,所以很快结束了采访,离开了于志铭夫妇家。但在离开途中,笔者意识到,于志铭夫妇一路走来,经历了战乱的漂泊,经历了文革的迫害,但今天回首往事时没有感慨,没有抱怨,只有对先贤的敬重和对国家的担忧,不禁对夫妇二人肃然起敬,此次走访也平添了几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