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教育百年系列访谈“从可园到独墅湖”之一
濯缨抱清,赏可园之美,谈百年苏医
---原苏州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顾钢访谈录
顾钢,1981年进入苏州医学院参加工作,曾任苏州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曾编著《苏州医学院简史》。对于讲述苏医历史,他成竹在胸,于是,我们相约可园,畅谈苏医百年的沧桑巨变。
置身可园,那番源自五代末年的古朴,扑面而来。四亩半方圆,小小天地蕴意无限。几座秀丽的楼宇,数处引人玩味的怪石,满眼的青翠和一汪映射着整个园中景的“小西湖”。
顾刚老师生于1944年,19岁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他进入苏州医学院参加工作,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顾老师参与了大量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问及这段工作历史,他特别谈及两件事——与附二院的合作及建设功能完善的实验室。
与附二院的合作:
当时的附二院已是一家出色的医院且与多所学校均有合作,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往返沟通要在312国道上走上4个小时,但参与合并事宜的同志不辞辛劳,每日都要往返数次。终于在近两个月后,在 “资源共享和不懈的努力” 方针的指导下,双方成功签约合作,为同学们的教学与实习提供了极大便利,师生为此欢庆数日,以示郑重与喜悦。
建设实验室:
当时医学院校资金紧张,但从长远考虑深刻认识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顾院长力排万难申请到10万元资金,这对于建设一所完备的实验室来说是并不充裕,但3位老领导精打细算,把每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最终奇迹般地用五万元建成了实验室。过程虽然艰辛,但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斯人旧事:
此外顾老师还对笔者讲起了校址搬迁时全力以赴、默默奉献的工人,身患重病仍坚持做好最后一次工作的保管尸体的校职工,远渡重洋前不忘考虑到学校经济紧张特地退还分配住房的老师们等一系列彰显苏医精神的感人事迹。
《苏州医学院简史》编纂:
谈及《苏州医学院简史》的编纂,作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讲述苏医历史的著作,想必最难的便是收集资料了。为将苏医历史记载详尽,编者在结合自身经历的基础上,还寻访了苏医档案馆及南通,上海共四所档案馆,历时一年才将苏医百年的沧桑巨变跃然纸上。
长年行走在这样一条工作道路上,对国内外上百所医学院校都有较为细致的了解。总结多年经验,顾老师说,办学就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要有将人才送出国外的胸怀和将人才引入校内的能力;精神是一个学校的脊梁,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便是支持苏医成就的苏医精神。
谈至兴起,顾老师沏上一壶香茶,与笔者共执一杯并引至可园——苏医文明的发源地,讲起了他即将截稿的新作——《可园》。在顾老师的讲解下,笔者意识到,可园虽小,却承载着百年沉厚历史,承载着着一代代苏医人传承的苏医精神,不由感慨。
老师年近古稀,声音却浑厚有力,掷地有声。他身姿挺拔,精神矍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知识面为他赋予了一种人格魅力,与他交谈让人忘记了时间,给人一种想要一直聆听下去的冲动。老师喜爱游泳,想必也是这项运动赋予了他依然年轻的体魄,闲暇时喜欢品茶,读书,这大概便是他总能讲出大量我只曾耳闻的历史细节的原因。
“百年苏医”是一代代苏医人的心血和灵魂凝聚而成,学医是一条辛苦且枯燥的道路,只有投入,努力,真正置身其中才能体味到它的快乐。正值青春年少,顾老师希望同学们抓住人生的黄金时段,他说,时光匆匆而逝,如今回想起来,令他最难忘最不舍的还是大学时光。
访谈结束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雨滴落入“小西湖”,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水纹扩散开来,倒影中的可园更添几分魅力。正如顾钢老师所希望的,愿一代又一代的苏大苏医人创造自身价值,谱写更美华章。
医学部学生新闻中心
采访整理 陈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