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医学教育百年系列访谈“从可园到独墅湖”之二
心怀感恩,服务百姓,回顾百年,责任在肩
——苏大校友王晓东专访
2012年3月27日的下午,笔者有幸在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采访了王晓东院长。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苏医人,王晓东院长在苏大结束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后,一直奋斗在儿童诊治的临床第一线。在红茶的馨香中,王院长向笔者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成长历程,阐述了现在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及提高医疗服务覆盖率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母校发展的美好祝愿。
走上医学之路
王院长告诉笔者,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他从小看到父母的辛苦,农民生活的不易。在填报志愿时,他最为倾心的便是农业和医学。选择农业,是想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减轻农民的压力。而选择医学,一方面是自身对医生这一神秘职业的好奇,二是当年从苏州来的卫生队为民众治疗寄生虫病的情景使王院长印象深刻。他告诉笔者,在他幼年印象中,给人们治病疗伤的医生是最神圣的,而且医生在他们当地很受尊敬,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大队长。
王院长说他当时根本不熟悉医学专业,只知道这一专业当时分为医疗系、口腔系和卫生系。在没有老师可以咨询的情况下,他自己翻阅字典后了解到选择医疗系可以在日后走上临床,于是果断选择了苏大医疗系。王院长微笑着说他非常怀念在大学中度过的五年。80年代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学校里享受着优厚待遇,毕业之后包分配,没有人为将来工作发愁。虽然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但依然给每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发放奖学金。王院长表示,80年代的大学生对百姓、党和国家的感恩是实实在在的。在国家困难的时期,将近100位农民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医学院的耗材是巨大的,不难想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多少。
“我一直有一种感恩的心态。”王院长说,“我们82至87年的大学生都有着这样一种感恩之心。我的绝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还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我们是为百姓服务的。”
思考医学教育
王院长说,他工作了二十多年,如果真的有再一次选择的机会,对于是否选择医学他可能会犹豫。“医学教育百年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不仅仅要有对过去的骄傲,更多的应该是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模式、将来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就业激情感的探索,这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方面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学教育目前还处在一个不完善阶段,如果把英、美的医学教育比作是研究生阶段,那我们目前的医学教育水平只相当于大专。另一方面,医学教育在入口方面有很大的下降,已经不是由最优秀的学生来选择医学这个专业了,而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受尊敬程度骤减,薪资水平不高也使王院长担忧。
他关注当前的医患关系等问题,认为当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社会保障的发展速度远没有跟上人们的实际要求,保障不到位,人们对医疗的期望值很高,却发现其与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矛盾注定了医院存在趋利性,从而导致了类似医务人员被杀的恶性事件。医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身防卫,这是意识的倒退,是医学教育不应逃避的亟待思索的问题。他建议大学生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群体的优势,积极思考探索,向政府献言建策,努力改变矛盾的现状。
加强医疗覆盖
作为医者,必存仁慈之心,济世之志,要有宽广的视野,学会思考问题。王院长觉得我国幅员辽阔,沿海、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大不相同,应区别以待之。在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保险领域,允许更多市场调节,让高收入人群为医疗保险做投资,来进一步保障普通人群就医的便利。而中西部地区要提高医疗覆盖率,政府有责任为人民的医疗服务买单,还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号召志愿者去中西部地区做贡献。在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要着重投入,一定程度上的实现免费医疗。
他说,提高百姓的医疗覆盖率,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是医学教育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从业者的责任。医学教育百年,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医生,更要培养为中西部地区留得住、守得住的医生。住院医生规划培训等新模式对每一个医学生来说,都是思想意识的更新。回顾百年,已不能用一种模式解决问题,在探索模式多样性的同时,医务人员不能忘却自己的根本——为老百姓服务,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回顾祝福百年
回顾医学教育百年,回忆成长历程,王院长希望未来医生服务技术和态度使更多的病患满意,特意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精神完善的必要性。悬壶济世、忧国忧民的精神永不过时。
希望20年后,我们的医学教育可以从“大专水平”进入“本科行列”,到本世纪中叶可以达到“硕士水平”,期望在下一个百年,我们的医学教育已经站在世界之巅,问题越多,离解决的时间就越近。最后,王院长告诉笔者,他最大的希望是将来的医生们相互谈论的更多的是医疗服务,而不是别的问题。
后记: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他说,相比于自己的工作,教育更为神圣。若干年后,桃李满天造福天下,这比一个人用十根手指、一双手所能做的贡献要大得多。王院长是位热爱医疗岗位且尊重生命的人,正如他在采访中频繁说的,“生命只有一次,医生要有良知。”
医学部学生新闻中心
采访整理 张天